今天读世界文化史,发现两河流域的文化碰撞很有意思,古代文字记载了大量的古文明的历史、文化、科技、医疗,甚至于神学,乱七八糟的各种东西,全都是当时使用最广泛的科普特语书写的。而科普特语跟前面提到的世俗体和圣书体之间是有明显存在着继承关系的一种文字。
我可以简单给大家可以这么比喻一下,这个最初圣书体就是被拿来和神交流的,就相当于中国的甲骨文一样,世俗体和这个僧侣体就相当于行书和章草之类的,就类似于这种概念吧!最后一种科普特语应用的范围更广,语言更加接近于现代,因为是最后一个王朝了。 那商博良研究的罗塞塔石碑的重要的地方就在于那件石碑是托勒密王朝时期一个13岁的国王留下来的,用我们的语言说就是前朝圣旨。碑上的几种文字就是圣旨的内容,前边一段是圣书体,中间是僧侣体,最下边他用科普特语又写了一遍,三段中各自对应。 这些文字从字义上是相互对应的,同样的位置的同样意义的词语,从古代是怎么说的,这个中世纪的时候怎么说到,最后的托勒密王朝时期怎么说的。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非常非常传承有序的一套文字体系,为什么会出现一定要指控说西方文化是是伪造的。 因为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地方的文化,它与后来的尤其托勒密王朝时期的希腊文化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但请注意希腊文化形成与地中海中部的克里特岛的海洋文明是存在必然关系的。它与埃及的关系也有,但是不是决定性的关系?这个石刻造像上也没有说明只是表示存在着继承关系是肯定的。 这依然不是最重要的关系,如果你是熟悉两河流域文化的人,或者是见过埃及雕像的朋友都会有所认识,这个区域的文化是稳定性文化,各种大型建筑物,各种雕像石刻都在表明。 |